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聽聽成功CEO們怎麼談"領導與人"

http://cmilearning.blogspot.com/2008/01/ceo.html

如何與員工好好相處?

領導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聽聽成功CEO們怎麼說?

管理雜誌》第400期封面故事中指出數百項有關於成功CEO們所例行的工作葵花寶典,或可稱做是CEO成功的撇步。其中,關於人力資源的部分,不只一位商場戰將提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及其深刻體會的「與員工相處之道」之經驗談分享,再再訴說我們一直強調的「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立以及提倡相互尊重、真誠關懷的教練式領導模式是多麼重要與實用。從汲取別人成功經驗,選擇正確的路,更是每一位菁英必須修煉的功課。

因此,我們來聽聽看其他人怎麼說?

依照不同的觀點,我們節錄幾位商場大老對人才看法與其待人經驗之分享內容跟讀者們分享:

一、將心比心、如何待人又帶心?

身兼金大、中大、精彩數位製作事業群總經理與製作人 王偉忠先生說:

“人才,讓他三分”

我對人才都禮讓三分,不只讓三分!而且也讓三次!我會一次又一次給他機會,即使是天才也會犯錯,我不能因為一次犯錯而否定他。

葛蘭富泵浦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和金欠先生說:

人才對企業永續經營的很重要,公司每年都會舉辦主管與員工進行發展對話。

台灣分公司搬離苗栗時,考量現有員工因素,提供交通車及補助,這份凡是用心之美,使得舊員工並未流失。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李金重熙先生說:

“樂團指揮家的領導者”

“這裡不是教授,就是博士,你想管理什麼”

擔任工研院院長期間,為了真正拉近和員工們的距離,他想到組樂團的點子。他自己擔任鼓手,團員常常等著他,擠出僅有的時間,一起彩排。

二、豎立目標與典範,帶頭實行之

台灣麒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平崗敬規先生先生說:

建立公司行動原則3C,分別是挑戰Challenge、目標達成Commitment、協力合作Collaboration,時時提醒員工勿忘行動原則3C,自己更是身體力行!。

##CONTINUE##

台灣安捷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申義龍先生說:

“讓員工捨不得離開”

CEO一定要切實做到三件事:

第一,訂定明確的目標,檢驗組織架構

第二,做好全面溝通,讓員工知道策略目標

第三,確實檢討改進,毫不保留揭示哪裡可以改進,找出真正的成長空間。

“管理,應該是管事理人,人是講道理的,讓他覺得深信不疑,才會執行落實”

美商優比速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吳信翰先生說:

“堅持誠信的原則,從面試那一關開始”

只要待在UPS一天,任何人都必須謹守「誠信」,而且沒得商量。UPS不會因員工執行業務過程中犯錯而開除員工,唯一會開除員工且決不妥協的,就是違背誠信。

如果公司內部,同事之間沒有誠信,大家都會互相猜疑,沒有向心力,更遑論政策的執行。

三、評鑑績效的指標,來自重視員工的參與與認同

安泰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佰益安先生說:

“建立績效文化”

“我們希望成為員工第一選擇的公司,有滿意的員工,才有滿意的顧客”

充分落實績效文化與制度,與主管們保持溝通與授權,對員工採取即時獎勵。

建立績效文化須從員工滿意的角度出發,每年公司會進行員工滿意度調查,看員工是否了解公司理念與策略,若員工做的好,會有各種激勵制度,若表現不好,主管必須和員工溝通,找出改進方法,讓員工有成長空間。

台灣櫻花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管理處副總經理 林有土先生說:

“不插手專業”

“做工作不是只有薪水,還要讓人有成就感。要成功,還要重視員工尊嚴,讓人感到做事有價值”

雅虎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洪小玲女士說:

“用熱情創造營收”

管理應該要讓各部門合作無間,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自動自發有熱情,而熱情來自於企業願景,也就是工作的成果令人期待,然後目標清楚,總經理就負責去判斷做決策。

四、有計劃的人員培訓,相信「人」有無限潛能

台灣富士全錄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建邦先生說:

“落實人力資本3T”

「人」是企業最大的資產,鼓勵員工以3T─Think、Try、Team work作為三大原則發揮所長。

我們相信,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其中,個人以及組織內部的知識與智慧,都應該透過專業技能與技術知識得以表現,並進而相互展開交流,成為各企業的強大資源。」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 林秉彬先生說:

“進三停一的衝刺戰術”

“做紡織,我會先衝三年業務,休養生息一年,然後再衝三年。”

“員工,永遠是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優勢與資源”

每年公司業績平均成長5%的時候,經過三年衝刺,會有許多員工壓力太大,這時候當管理者的人,要讓員工喘口氣,利用一年的時間檢討組織架構、人員培訓等作業。

用一年來調整生息,員工能量更飽滿,足以應付未來三年。

訊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華楨 女士說:

“讓員工當主角”

“他們很年輕,也很有能力,我很鼓勵他們能跳上舞台當主角,讓員工與訊連一起發光發熱”

保有開放透明的領導風格,對員工以激勵的方式開發他們的潛能。

學習教練(coaching),讓你一次到位,成為和他們一樣優秀的CEO。

從以上成功CEO們所分享的領導經驗及與員工相處的模式,可以試著體會教練式領導的行動面向與領導風格轉型後將會見到的實質成效。藉由教練(coach)的方法,改變公司組織文化,讓大象也可以開始跳舞。

綜觀所有領導工具與方法,唯有教練式領導可以全方面增進員工與主管關係、組織成員自我成長與激勵以及制定績效目標與員工參與規劃,從教練(coaching)在IBM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教練能帶給企業組織的影響在於:

一、學習教練,必須要有一定的投入與持續練習,才能真正發生行為的改變,並從中得利

二、教練可以使同仁發揮無限潛能,並且建議互相激勵的正向關係

三、藉由員工參與,可以拓展績效領導風格,達成組織最終目標─獲利。

教練式領導在國外以風行許久,國際集團企業都紛紛定義新世紀的領導人才必須具備教練的專業能力。則如何成為教練式領導人才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不論是有感於領導的困境、個人發展瓶頸等動機因素,個體本身有足夠的好奇心想要轉變

二、個人保有「相信自我」的信念,並真的表現在行為之中

三、採取有計劃性的學習與行為改變,若個人缺乏恆心與毅力,改變的行為將僅是曇花一現

四、持之以恆的練習,抓緊每一個與他人相處的機會實踐之,有助於學習效果的呈現

五、不吝於他人分享,尤其是與啟蒙教練間的持續對談

只要有心,相信人人都可以成為一位稱職的教練,從改變自己,拓展自己的視野開始,到影響他人,讓周遭的人變得更好,共同建構彼此感到舒適及活潑的組織環境,終身學習。

想要了解更多,歡迎來信索取資料或簡章! 02-2279-1868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教練(coach)教你如何克服家族企業的難題

http://cmilearning.blogspot.com/2008/01/coach_20.html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台灣前五十大集團當中,其中有超過三十個集團其核心控股權操之在家族成員手上。

台灣家族企業的難處究竟有哪些?

如何利用教練(coach)的方式克服這些難題?

世代輪替,家族企業的傳承與接棒

 

故事分享:老張與小張的難題

 

老張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創業家,從他學生時代的表現就可以看出端倪。他喜歡接受挑戰,經常研讀經濟管理類雜誌並與教授積極討論;同學們都說他是一位智多星,腦中有源源不絕的新點子。血液中隱藏有冒險家精神,卻又不失聰睿的智慧與理智促使老張在三十出頭時即有一番驚人的成就,成立一家在傳產界都相當知名的國際外貿成衣紡織公司。

小張是老張的長子,從小受到父親的薰陶多多少少也了解商場上的你來我往。在小張還在高中求學階段時,他的父親望子成龍心態,積極推動小張參與各式商場筵席,甚至安排公司暑期實習,目的是希望小張能展現出父親當年的氣魄與商業頭腦。老張心中的藍圖是持續壯大公司,並且希望自己白手起家、辛苦經營的公司能夠永續傳承,成為傳家之寶!但是,小張其實並不喜歡…

小張的興趣是鑽研天文物理,他在高中時就成立天文觀測社。與父親相同的是,父子倆都是天生的領導人,小張也曾率領社團參展,拿下多屆創意天文大賽頭獎,在團隊相處方面也身受朋友喜愛,蟬連多屆社長及重要幹部。面對父親希望自己進入公司經營體系的要求,小張曾一度抗拒,但他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心聲,於是硬著頭皮從新學起系統性的商學知識,父親為他安排很多管理技能、領導實務的課程,他也都接受了。

幾年過去了…公司領導人傳承與接棒的議題浮上檯面。老張試圖將一部分業務拓展交由小張負責,藉此驗收繼承人的實力與潛力。此時老張發現他很不滿意小張的表現,他心中浮出幾點想法:

 

1.小張處理客戶抱怨的方式時在太糟糕,以他的方式去做,生意怎麼談得成呢?要像他一樣(指自己),在商場上就應該快、狠、準!

2.我以為他在領導方面沒有問題,但近日我看他跟製造部經理老黃相處很不愉快。老黃是當年跟我一起出來打江山的老朋友,我很清楚老黃的脾氣,所以兩人爭鋒相對的情況我想應該是小張那邊出了問題。

3.關於公司的走向我自有定見,但是小張好像不太清楚誰才是負責人。雖然我有要求他在高階經理會議中出席,也有指派專案任務給他執行,但他好像不太清楚他應該要做的事情。早會中總是提出公司要轉型、變革,哪個部門要檢討績效、要推行新運動,「我」的公司不是這樣做的!

 

另一方面,自從被父親指派進入公司經營團隊後,小張一直戰戰兢兢地進行被指派的任務,一方面要熟絡公司同仁,另一方面要領導部門、處理公司營運事項,不知不覺已忙得焦頭爛額,壓力倍增。在融入家族企業方面,他遇到的困難是:

1.在與客戶談判或溝通協調方面,我有自己的步驟及與他們熟稔的分式,但是我父親好像不這麼認同,我從他的眼神就知道接收到這個訊息,而且他也不只一次跟其他人表達:「小張不比我當年」的話語,讓我有點灰心。

2.即使我很積極去融入公司團隊,但在領導元老級員工時,總有些力不從心。尤其是過去父親的親信,更令我頭痛。當我推動某項政策時,他們會跟我說:「小子,我吃過的鹽比你走的路還多!不用談改變,現在這樣穩穩地專精我們的優勢就可以,不要老想些新的東西,踏實去做最好。」但他們不懂,世界在變,全球化的現象愈來愈明顯,如果不轉型,發展另一塊利基市場,會很危險,屆時起步就過遲了。

3.因為是家族企業,事實上我並不清楚我的職責範圍界線為何?以及我的角色定位?究竟是父親的兒子還是公事公辦的董事長對總經理關係?我遇到的狀況是父親經常干涉我的決定,在未徵詢我的情況對外撤回我的決定。如果今天不是親屬關係,我想他應該會給予更多的尊重,尤其是尊重專家的態度。。

##CONTINUE##

家族企業中,新舊世代間傳承時,有以下幾項挑戰:

 

一、接班人無法了解公司成立之初的時代背景,包含創業者的辛勞及大時代動盪所孕育出目前組織文化氛圍。

由於接班人為參與當初創業的過程,無法理解在公司還是起步期與成長期的階段時,因這些過去的歷史經驗才產生今日規模宏遠的企業。接班人無法將心比心了解這期間的感受,在行為與思想上很難去體會老員工、老董事長堅持的價值。各自堅持期信奉的價值時,難免產生種種不合的衝突。

 

二、新舊世代所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即使同一家族,也很難產生相同的心智模式。簡言之,人的性格與態度是無法複製,「你永遠不會成為他!」

許多家族企業大老經常忽略這點,總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就一昧認為下一代走的路應該跟自己一樣,殊不知人各有天性與潛能,每人的優勢的確有其差異之處。經營事業而言,每個人本身人格特質與過去累積的經驗與學識內容不同,自然在領導風格與行事作風有差異之處,兩代之間若是無法正視這項問題,只會讓彼此的組織橫溝越來越大。

 

三、組織的延續與創新應該要符合時代的潮流,偵測環境與制定策略是領導人應該具備的智慧。裹足不前或安於現狀將會使企業面臨多重危機。

 

當組織因過去成功的經驗不斷正向循環而壯大時,很容易使組織成員甚或是領導人安於目前組織目標與行動,而漸趨僵固事業範圍。然而,環境的變化相當迅速,今日的利基有可能因新科技的發明、新法令的推行等因素風雲變色。但老牌公司經常不願意去正視這個問題,可能的原因在於轉型的風險太大了,在沒有任何學習經驗累積或是市場調查的資訊支持下,通常寧可姑息養奸、息事寧人。而新一代的管理思維或是新的視野觀察因此得不到重視,或是新的接班人進入組織初期無可避免地會經歷到此段新舊思潮交鋒的過度期。

 

如何化阻力為助力?用教練(coach)的方法來改善

 

以老張與小張的難題為例:

 

一、建立正向積極的溝通關係

我們建議老張可以嘗試詢問小張一些問題,或是改變問問題的方式,並且隨時隨地應用鼓勵的口氣及語言,藉此了解小張為何主張某些政策革新及其背後的道理。

(一)

原先問題:「你最近為何經常走訪跟我們本業不相關的公司?原先的客戶呢?」

新的問題:「我看到你工作一直很努力也很有想法,尤其是最近開始接洽一些我們原先沒有交集的產業公司,我很感興趣,可以知道為什麼嗎?」

(二)

原先問題:「你說你以前在社團成擔任領導幹部,領導力很強,但我最近常聽到一些幹部的抱怨耶!這是怎麼回事?」

新的問題:「我知道你以前學生時代時很有領導的經驗,過去也曾經磨練過,我覺得這樣很好!但目前公司同仁對你的領導作風稍有反對聲浪,對此,你覺得你需要哪些幫助來使你做得更好呢?」

二、同理心的運用及傾聽的能力

過去我們都以為聲音從耳朵進入經大腦理解為意義或文字時,就是「聽」,卻忽略了用心聽的過程。總以為溝通完組織願景目標後,組織成員彼此就會了解上司的期待,但其實不然。以家族成員溝通為例,不可假設「同條船同條心」,共同期待的建立端賴有效的對談與傾聽才會發生,建議老張可以試著拋出下列問題探詢彼此期待或假設是否一致:

(一)你已經接手公司業務一段時間了,可以請你彙總幾項你覺得你應該扮演的角色與能力範圍嗎?

(二)除了你剛提到的部分,我觀察到你的業務區塊與xx部門也有相關連,你的看法是?

(三)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我的想法是這樣,你同意嗎?還是你有別的想法?

(四)身為你的上司與父親,你覺得你需要哪些支援或協助?更多的資訊分享還是更多的訓練資源呢?

三、建立培養人才的領導觀念

世代的接替與交棒絕對是自然法則,「給年輕人發光發亮的舞台」常常是新舊交替或是老組織經常遺忘的價值。傑克‧威爾許曾經說:「發掘、考核、培育人才是我所有時間的60%~70%,要想要有好的人才品質至少要花這樣的時間,這是贏的關鍵。」發掘人的潛力,輔助其建立個人優勢為組織效勞才是傑出公司領導人應該做的主要功課之一。

 

家族企業的形式本身就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勿讓家族成員間的惡鬥或不信任使原先的助力變成阻力而拖垮辛苦建立的功績。舉凡大家族企業如霖園集團、台塑集團等日積月累擴大為大型組織企業定有其適合自己的文化傳承方式。依家族特性或領導人風格的差異適合的接班型式不同,善用教練(coach)的手法了解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以及往後自我修練成長的學習習慣養成,讓優秀的人更卓越!

 

想知道更多故事或案例,請上《美國加州管理學院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教練(coach)教您放輕鬆撇步

http://cmilearning.blogspot.com/2008/01/coach.html

教練式對談協助您發現內心對自己或是世界的假設,掙脫「假象的束縛」;

表面的自信不代表真正的自信,從心而生的優越感才是所向無敵的勇氣來源;

教練告訴您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

「放輕鬆」!

「如果你出了錯……一隻五百磅重的母牛就會掉在你頭上」

當你氣急敗壞地衝進辦公室要求見到直屬上司一面,向他怒吼、大叫並抱怨人事部門對你的考核不公平,使你今年度考績只有乙等。你甚至舉高你的拳頭威脅主管應該要幫你爭一口氣,並且是「馬上幫你處理」。此時,請你回想「第六號規則」

當你和你的團隊成員討論提案時,因為一個無關對錯的小問題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你們兩人對峙的氣氛已經使得週遭的空氣都下降為零度,沒有任何人膽敢出面調停。此時,請你回想「第六號規則」

當你因為部屬在工作業務上出了一個差錯而氣得吹鬍子瞪眼睛時,你有點懷疑他是不是故意在這個關鍵時刻出包,害你在你的上司面前跌了個大跟斗。你把部屬叫進辦公室來霹靂啪拉地責罵將近半小時了,面對站在辦公桌面前的他,請你回想「第六號規則」

引述《A級人生》一書,告訴您究竟何謂「第六號規則」?

時提醒自己,別總是正經八百地要命,在生活當中多留些幽默感,尤其在時局緊繃的時候。偶爾對自己莞爾一笑,可以解放自己,同時也是鬆綁緊張關係的妙藥仙丹,這就是第六號規則。

此項規則最大的特點就是「放輕鬆」。當情緒不穩、渾身上下充滿負面情緒,心中已被仇恨、沮喪、激動、壓力、悲傷、猜忌等佔據時,最需要跟自己說一聲:「嘿!放輕鬆,局勢沒這麼糟糕,仍然有一面曙光的機會等待我們發掘。」

暗戀桃花源》,放輕鬆~放輕鬆~

享譽中、港、台三地的戲劇導演賴聲川先生2006年所導演的一齣舞台劇《暗戀桃花源》,其中描述有關故事主人翁之一的老陶,因家庭不合、夫妻決裂而憤然離家出走,因緣際會下進入桃花源的世界。在桃花源裡,每當老陶回想到現實世界裡發生的種種不愉快而感到氣餒、悲傷甚或想尋死時,桃花源裡的居民都會告訴他:「放輕鬆、放輕鬆……」在導演巧妙安排之下,「放輕鬆」的音韻與吟唱環繞整場,明顯地襯托出桃花源裡一派輕鬆悠閒的處事態度,以及居民們面對生活的正向積極思維。戲評道:「賴聲川導演巧妙地以『暗戀』與『桃花源』結合,說明了人生中悲與喜的交雜當中,人們以『暗戀』的心情去追尋心中最平祥和的桃花源。」。

##CONTINUE##

「當我們遵守第六號規則,讓自己從幼稚的需求與名銜之中放鬆,便立即轉入一個不平凡的宇宙當中。這個新的宇宙本質上是合作的,他會將我們所有期望合作的需求凝聚在一起。」《A級人生

回歸到現實生活面,由於現代生活經常充滿變故與不安,企業或是個人的危機感較以往更深更強,造成個人在面對壓力與衝突時變得更加尖銳,少了圓滑的因素下,使得人與人間的互動少了份關懷,卻多了殺氣騰騰的對峙。這項變化不僅由台灣知名導演賴聲川先生等多位關切社會民生的藝術家察覺到,國際間知名的企業教練羅莎姆、史東、山德爾(Rosamund Strone Zander)也在其著作《A級人生》中亦藉由故事分享以上的觀察。專業企業教練羅莎姆協同知名樂團指揮家班傑明‧山德爾(Benjamin Zander),雙方結合其個人的專業知識並以教練的手法發現12項對成就A級人生的啟示與真知灼見,而所謂「第六項規則」也是節錄書中的說法。

《A級人生》一書的看法與CMI顧問中心教練群過去與個案對象對談時所發現的現象相當類似,可見人們生活的習性與互動方式放諸四海似乎有一定的行為模式。我們所稱述的行為模式好比「贏家的性格」。從小到大,我們習於去重覆表現出那些會被他人稱讚的面向,如爭取全班第一名、競賽第一名等頭銜,久而久之我們習慣樣樣都要競爭,唯有與他人比較才能肯定自己。殊不知如此的心智模式將自己框定在「比較」的基準之上,唯有與他們比較,且贏過他人才能獲得安全感,所以必須不斷爬得更高,或甚至是想辦法獲取更多力量以掌控他人。扣上「不斷成長」的高帽子,生命在不知何為終點的情況下持續強迫自己邁進,更使得我們所追求的終點顯得晦暗無光。

教練式的對談技巧可以在對話當中發現個人內心的假設,協助個人了解自我而對自己更有信心,充滿更多豐富的正向力量。過去CMI顧問中心過去曾輔導過一個個案,個案對象是一位已然位高權重的領導人,為了追求更多的公司利益及擴大版圖,領導人要求自己不可懈怠、每日必親臨各項會議,並且撥取相當多時間要求員工做簡報,以利了解全方位的公司情報。領導人不斷敦促自己比必須爬得更高,為了避免失敗,他愈來愈害怕失誤,尤其是下屬的失誤;他也愈來愈恐懼員工過於自主,尤其是一手提拔的得意門生不徵詢他的意見,所以這位領導人每日活在高壓環境之中,心思都被負面的情緒佔滿,想當然而工作績效與人際關係如溜滑梯般,每況愈下。

此時,CMI教練問了他一句話:「您究竟在追尋什麼?」

這位高階領導人振振有詞的說:「我常常覺得『不夠』、『不夠』、『還不夠』!我覺得不管我怎麼作都不滿意,我熱切地想要改變,但我不知道該如何改變?」

教練說:「不妨想想如何才能讓你滿足?是錢嗎?是權力嗎?你已經得到了多少?掌控了哪些部分?撇開所有外界的看法不談,你真正想要什麼?」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總而言之,事情的好壞關乎心中所想,杜甫的一首詩言道:「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言下之意指稱我們的心有如宇宙般涵闊整個大地,大地之中,江流之水卻是浮動不羈的,可是月光倒映其中仍可不變其身。好比我們的心,不管水有多麼浮動,人情事非多麼無常,如何讓生命境界進到「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境界,的確需要平日的練習與修煉。所以悲觀的人認為全世界都跟他作對,樂觀的人卻樂於接受生活中的挑戰與進步。訓練自己「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氣度,學習將自己的姿態放低,發現組織中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自己全權負責,工作不是全部攬在身上才叫做認真,學習適度授權、建立團隊分工合作才是使組織更有效率達成目標的不二法門。

時時回想第六項規則,將忙碌紊亂的心沉澱與歸零,冷靜思考絕對有助於提升決策的品質,擁抱正面的思維與不疾不徐的處世準則,對個人接收新知或是學習都相當有幫助。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What do you need to know to lead your people??

http://cmilearning.blogspot.com/2008/01/what-do-you-need-to-know-to-lead-your.html

HEMiDEMi 的標籤:

簡章page1

簡章page2

課程長度

發揮影響力的領導方程式

http://cmilearning.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09.html

管理視窗

從個人魅力與領袖風範之外,建立追隨領導人的忠誠團隊

影響力的修煉

團結力量大,激勵部屬拿出最好的一面,從領導人發揮影響力開始,

影響力使員工持續自我激勵,跟隨腳步並向上成長,

成就出色的團隊成員,才是勝出的關鍵!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各項製程與技術的研發創新,多數產業的微利時代已悄悄降臨,企業界面臨的商場環境更加嚴峻,就連叱咋一時的產業龍頭都會因幾個錯誤的決策而衰敗,甚或退出市場。不能否認的是,管理者隨著身處的組織層級愈來愈高,且愈加接近組織決策核心時,他或她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在這裡談到的影響力是:領導者與其所帶領的部屬之間所產生的人際影響力。這種因人與人關係產生的影響力有別於從職位附加的職權所產生的影響力。這股影響力讓領導者成為受人尊敬及追隨的對象,員工對他的評價也將會是能夠激勵人心、聰明睿智的、可以感同身受的好老闆。因此,成功領袖須學習如何發揮超越個人職權的影響力,在沒有外力強迫的因素下,讓其帶領的對象心甘情願為實現團體目標而共同努力。

隨著組織層級升高,領導者角色亦隨之變化。毫無疑問的,必備的技能也要與之並進。 clip_image004

因應組織層級的提昇,管理者的角色必須要隨之而有改變。根據Katz對組織中不同層級所需管理技能所做的分析,隨著帶人主管參與的組織層級提高,高級主管愈需要加強其在概念技能的應用。簡言之,管理者過去處於接受指令並執行的角色時,對其工作相關的管理技能相當了解,管理技能專注在管理其專案或任務。久而久之,管理者在其工作能力受到肯定後,受到組織高層拔擢,晉升為組織領導階級時,此時不再是事必躬親的管理人(manager),而是應具備更宏觀角度、更長遠視野與寬大心胸的領導人(leader)。此時,領導人概念性的技能包含有能力去偵測企業環境的轉變與策略性及系統思考,整合組織資源並訂定正確的方針,規劃組織的願景與大圖像(big picture),這就是領導人角色與領導才能的轉變。

過度依賴管理經驗模式,阻礙領導人在角色與能力上的轉換,使大多數的領導者成為「拼命三郎」。。

##CONTINUE##

CMI顧問中心從過去跟高階經理人訪談的過程中發現,許多高階經理人受到晉升的同時,將過去在管理階層時習慣的經驗模式一併原封不動地複製使用,所造成的困境是高階經理人要做的事情愈來愈多,工作項目變成是有上千張報表要批閱、數百個會議須出席等等。試著回答以下問題,看看您是不是也成為拼命三郎型的高階領導人呢?

我是否是「拼命三郎」型的領導人呢?

拼命三郎check

除了特殊情況(如組織面臨突發議題或是特殊專案時),平日我很少去思考如何帶領我的團隊提昇團隊層次與發展?因為那似乎與我現在迫在眉梢的績效問題沒有關聯。

除了與部屬的互動外,高階經理人之上還有更高階的主管,或許是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面對上級給他的期待與指示,往往使這些初晉升的高階經理人忙得焦頭爛額,並承受者極大的壓力與煎熬。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讓這些高階經理人承受如此的壓力,一度忘記自己曾是上級指名提拔的優秀人才,甚或開始懷疑自己不適合該職位或領導無能。CMI顧問中心發現,許多接受教練式對談的高階經理人常常詢問以下問題:

clip_image001 我要如何讓員工們完成我對他們的期待?

clip_image001[1] 我如何讓我的部屬或團隊提高他們的績效表現?

clip_image001[2] 我要如何藉由我的力量讓員工們改變行為,符合組織的期待?

clip_image001[3] 我要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使我有效與快速的授權,而非都攬在身上自己做?

顯然這些領導人在其領導行為中的確少了一些關鍵的要素,使得他們從優秀的管理者晉升到高階領導人時遇到適應不良的窘境。

其實,這其間的落差在於管理者角色轉變成為領導層級時,該具備的領導技能卻沒有與時俱進,無法搭配現有職位的需求,所以難以產出個人或上級期待的領導效益。《培育領導101》的作者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提到:「為了得到最高程度的效益,你必須提高領導才能的蓋子」、「領導力愈高,效益就愈高」也就是說領導人的績效是來自於「領導」員工而非「管理」員工。領導人的角色更是從管理人轉而為影響人,創造領導者的個人影響力。

領導者學習發揮有效的影響力,讓影響力成為組織員工最大的激勵來源,促使員工自我激勵並持續表現優秀的工作績效與自我要求,表現出他們最好的一面,協助員工在工作職場上找到自我成就而感受到工作與人生的圓滿,成就個人的A級人生。唯有團體中每個人能夠拿出自己最有潛力與最大的優勢,企業組織的競爭力才會提昇。組織的績效不是來自於個人「一人當關,萬夫莫敵」之勢,而是群體的貢獻力。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到:「沒有任何管理階層會因他的部屬太強且太有效率而受苦。」如何藉由領導者的個人影響力發揮員工潛能,CMI顧問中心提供幾個簡單且實用的自我檢視清單,幫助領導者觀察自我是否發揮個人影響力,影響部屬追隨領導者的腳步做得更好:

使員工更出色check

學習運用個人的影響力來領導部屬才是最有效的領導行為,「真正用來衡量領導力正是影響力─不多也不少」,影響力不僅是個人魅力或天生的展現,透過有系統的學習一樣也可成功應用。領導人的思維應隨著個人受到高層的賞賜及拔擢一起進階;更重要的是,適合今日位高權重,具有高度職權影響力的領導者們,更應該辨認出權力的糖衣,盡可能讓自己學習另一種超越職權影響力的展現方式,而非過度依賴來自制度或法定的權力。用心經營領導者與部屬互動的關係,學習發揮領導者的影響力,才是使團體貢獻力達到高點的不二法門。若您對以上CMI提供之「影響力使員工更出色」檢視清單的詳細內容有興趣,歡迎來電洽詢相關課程。(美國加州管理學院顧問中心電話:02-22791868)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領導人角色與能力的轉變

http://cmilearning.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html

主管進階之旅

經濟日報 96.6.27 林行宜

依據凱茲 (R.katz) 對管理技能的定義,管理者應具備技術性技能、人際關係技能、概念性技能等三種管理技能。隨著主管的層級愈高,技術性技能的重要性愈低,概念性技能的重要性則增加,至於人際關係技能,則始終維持其一貫的重要性。



基層主管通常因為專業領域內的技術性技能高人一等而獲拔擢,晉升主管後,仍著重在發揮「管事」的專業功力,不過,得開始學習「理人」的功夫。所謂「做事容易做人難」,基層主管通常得花些時間才能修練此一功夫。

隨著基礎管理能力日益純熟,表現優異的基層主管可望榮升中階主管,此時,必須開始加重概念性管理技能的比重。對習於運用微觀角度審視工作細節的基層主管而言,這將是思考模式的重大改變。

中階主管在管理思考模式上應做那些調整,才能達到概念性技能的層次?

從被動到主動:基層主管通常被動接受上級主管下達的戰令,並設法克服種種困難,以超強執行力達成交辦任務。但進階至中階以上主管,管理思維須由「被動接受命令」轉換為「主動擬定戰術或策略」,逐漸培養概念性技能。

從低樓層到高樓層:基層主管著重細節與技術性管理技能,但晉升至中高階主管,就必須學習提升高度,拉高視野。站在較高的制高點觀察,才能俯看趨勢變化,從中找到新的利基點,也才能跳脫本位主義,揣測上下屬部門主管的想法、整體的最佳對策。透過管理思維高度的調整,可鍛練概念性技能。

從垂直到水平:基層主管初期的的挑戰,在於學習管理團隊的藝術,著重於垂直深化地建立、經營與驅動團隊。晉升中階以上主管,則須開始學習水平的跨部門協調能力,在建立協力關係與衝突管理的歷程中,須運用概念性技能,與不同功能主管對話,便能強化概念化技能。

從接受資源到分配資源:基層主管多為資源的爭取者與接受者,並將所獲資源做最佳的運用。即使不幸分配到一手爛牌,也得用心打好牌。升任中階以上主管後,將能掌握較多的資源,以及資源的分配權。為能達成最佳的資源調度效果,須學習概念化技能,以有效布署與善用資源。

誠如日本一橋大學教授野中郁次朗與竹內弘高所言:「高階主管創造遠景或夢想,中階主管則發展一般員工所容易瞭解的、較具體的觀念,試著解決高階主管在夢想和現實世界的衝突。」

基層主管由精確掌控細節與準確執行任務的層級,升級到承接高階主管願景的中階主管,便邁入全新的管理領域。除應了解中階主管在組織中的職責與角色外,亦應培養中階管理者應有的思維與管理模式。但思考模式的調整非一蹴可幾,有賴中階主管自我學習動能,以及高階主管的費心調教,以逐步提升至概念性技能的管理思考層次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以人為本」,要怎麼作才算數?

http://cmilearning.blogspot.com/2008/01/x-cmi-cmi-cmi-tips-cmi-consulting.html

「以人為本」,要怎麼「做」才算數?

「打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曾幾何時變成時下最流行的口號?

管理思維與行動沒有同時並進,最終,只會落入「紙上談兵」的窘境。

要「做」,就從察覺自我受限、破除管理迷思開始!

隨著管理思潮的演進,管理典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漸漸產生移轉。從泰勒開始的科學管理方式,試圖以明確的規章制度、嚴厲的紀律監督與獎懲對企業員工進行管理。而這種相信人是X理論的傳統管理思維在今日高喊「創新」、「創意」的年代下,無疑受到挑戰。

因此,管理者開始注意到相對於強勢作風的剛性管理模式,另一種「以人為中心」,企圖建立共同價值觀、共享願景與企業文化的管理方式。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就必須要探討到人的心理和其所表現行為等面向。管理的行為不再是由上而下的管理,而是希望在員工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影響力,既而能夠表現在支持組織的行動與其績效產出上。

企業主們宣稱「員工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卻總是在投資人力資本時遇到瓶頸。

事實上,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訴求,各高階管理者以及成功的實業家都抱持這種想法。CMI教練中心從事多年教練服務發現,這些有成就的大公司老闆們都知道「人」在組織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唯有針對組織裡的員工設計專門的教育訓練方案,協助員工提昇個人專業技能或信心,才是組織提昇績效的原動力。然而,僅停留在「知道」的階段卻是不夠的。我們發現大部分的領導人因為某些因素而無法去落實或執行驗證「員工是重要的」的行動表現,這些原因包含:

一、 管理者缺乏適合的知識與技巧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組織領導人或管理者可以很輕易的獲得「以人為本」管理哲學,並且經常性地暴露在相關的管理理念或技巧的薰陶當中。然而,大多數的領導幹部其領導行為與重視員工的管理理念經常落於相左的窘境。這其中造成的斷層在於管理者接受到太多訊息而無法篩選出對自己及組織最有效的管理技巧或背後支持的研究理論。領導者們接收了許多「尊重員工」的概念,卻在實際與員工互動過程中無法表現。資訊過多超過管理者的資訊負載量,反而無法有效吸收而找出個人適合的管理風格與技巧。管理者在沒有專家協助與建議下,難以挑選適合自己的管理技巧與工具,在胡亂嘗試運用中,這些管理工具經常落入束之高閣的結果。久而久之,重視員工的組織文化變成組織裡最流行的口號,不再是引導管理行為的行動方針。

二、 管理者缺乏自覺的能力

管理者們囫圇吞棗似地吸收各方面的管理知識,殊不知管理知識與技巧的選擇牽涉到個人心智模式與個性。所有的管理行為表現都源自於管理者內心是如何認定的,因此,個人自覺對學習新的知識而言相當重要。

在過去教練服務的經驗中,我們發現這些有威望的總經理、董事長們起初都會聲稱自己絕對尊重員工、永遠支持建立團隊等,但請他們敘述公司實際推行的政策時,卻總是個人利潤績效第一、英雄主義,甚或不考慮人力資源開發與訓練。管理者們在位高權重之下,缺乏一位信賴的教練做指引,若沒有自我檢視或自我察覺的能力,往往落入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管理行為。

三、 管理者不知如何去落實

根據CMI的統計發現,縱使接受過相關的教育訓練,訓練結束後領導者或管理階層機要在工作崗位上常常面臨無從下手的窘境。一位從事傳統產業的董事長曾經表示:「我知道我應該重視人員的潛力?我應該用鼓勵的話語激勵我的員工?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我該怎麼做?」常常遇到的問題是:不知該如何表達關心員工的心意、常常忘了隨時給予正面讚賞與鼓勵、不知該在何種場合表現認同與尊重、不知如何選擇溝通的工具或技巧和員工作有效的溝通等,太多的「不知道」讓這些大老闆們卻步了。所以即使認同「員工就是組織的資產」,面對員工時,卻仍視其為一部部的生產機器,永遠以業績等財務指標作為其貢獻度評量的依據,與員工的互動仍舊維持傳統的階級式管理,更不用提創造充滿信賴的組織環境。

四、 新舊企業文化轉形間,產生模糊地帶

多數的領導人士都同意企業文化是幫助組織致勝競爭力的一環,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發現這些成功經營的大老闆們,也許是受到過去企業環境的影響或是國家民族性的陶冶,本身早已習慣於使用階層式領導的管理風格。而企業文化的塑造或轉型卻必須依賴領導者的以身作則,才能收風行草偃之效。教育訓練的道理也是一樣,如果想要持續運用教育訓練的學習結果,必須得到企業組織裡高階人士的認同與以身作則,否則再好的管理理論或是成功之道都僅能淪為空談且不切實際。

我們提到的「認同」不僅是知識的理解進而同意理論上的說法,而是心無懷疑地肯定「人是組織重要資產」的價值觀。如同企業文化的建立過程中不容許領導者有些微的懷疑,否則這些不確定所造成的模糊地帶將會使員工難以融入或是遵崇組織的企業文化。

尋求專業教練的協助,在對話、探詢的過程中發現管理思維的盲點,破除管理迷思與自我受限。

卓越企業永續生存之道在於它必須如有機體一般,隨著外界環境不斷進化,並且培養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與競爭力。企業組織追求卓越與持續改善的來源來自於組織裡「人」的學習與進步,「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絕對是企業人才培育過程中,必須引以為鑑的錯誤概念。如何打破領導者陷入「知道」卻無法落實的迷思,CMI教練中心提供幾個好方法:

快速檢視Tips
一、

尋求專業教練協助,在對談中釐清個人思維與行動之間的落差

二、剖析現狀,學習量身訂做的教練技巧
三、列出行動方案,包含欲演練的技巧、時間、對象

四、

隨時紀錄教練技巧演練過程,遇到疑惑馬上提問
五、引入組織教練機制,培訓企業內部教練與外部教練
六、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唯有行動才能創造「重視員工資產」的企業文化
資料來源:CMI Consulting Services

打造「以人為主」的企業文化不是在唱高調,更不是一種假道學,如果用對方法,對聰明睿智的企業領導人而言一點都不難。「人力資本」的概念意味者對員工的投資在未來必會有回饋,但是要有高績效的回饋無疑地需要企業組織管理人的用心與行動來證明,當然執行的時間與領導者的耐心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之一。唯有「執行」,才有開始,也才有所希望的成果。

最讓您感到困擾的管理議題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