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雜誌第408期 (文/方正儀)
員工、工作、組織的最佳契合
訓練,是為了發展
感歎訓練成效不彰?根本原因在於對訓練的看法錯誤。
解決之道是:訓練是為了發展,訓練之後要能落實所學。
發現員工溝通不良,所以開辦溝通課程:多位主管離職需要補人,因此派員參加領導課程…,這種急就章式的教育訓練方式已經落伍了,新時代的企業教育訓練,不應該是一個孤立的小系統,而是整個人才發展計畫當中的一環。
最早期企業講「訓練」,形上多是企業覺得員工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需要加強,因此讓員工參加相關訓練,有些員工會覺得,被指名參訓練,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心生排斥,訓練成效可想而知。
後來講「學習」員工自覺在工作中或職涯發展上,需要有更多的技能,如語言、電腦等,因此自發性的參加各種課程,由於是對自已有利的,所以意願較高,學習成效也比較高。
現在,企業應該重視的是「發展」,配合外部環境潮流、公司經營方針、部門績效目標與員工個人成長需求,構建全方位教育訓練體系,促使員工個人生涯發展與整體工作績效同步提升。
訓練是發展計畫的重要部份
美國創新領導中心(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在訪談過數百名企業主管後,歸納出發展員工的三個有效管道:
一個讓員工接受具挑戰性的工作,不論是應付危機、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工作團隊等,都是迫使員工急速成長的重要方法。
二是主管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他會影響員工如何成長。
三就是安排員工參加訓練課程。企業順為工挑選適合的訓練課程,最重要的考量點在於,受完訓後,員工能多會什麼?能多做哪些工作?
因此,訓練是發展計畫的一個重要部份,訓練的目的,是使員工、工作及組織三者之間達到最佳契合,同時完成組織經營及員工發展兩個目標。教育訓練順從組織經營的角度去檢視、規劃與執行,不能有本位主義,為教育訓練而教育訓練。
在人才發展的前提下,訓練是要縮小能力供需差距,使員工達成或超越工作目標,提升工作績效。當員工能力足夠,績效卓著時,就能獲得晉升機會,達成員工個人的發展目標。
訓練與發展的意義,都是為了強化組織的策略和營運目標。訓練著重在改變目前員工的表現及他們在工作上的行為,試圖讓組織更有效率;比起著重在工作相關的技能上,發展則更曾遍的幫助員工了解和解決問題,抓住機會並做決策。
資料來源:《Fundamenta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Raymond Andrew Noe等人著
訓練看現在,發展重未來
訓練與發展的設計流程,是透過有系統的需求分析、課程設計、訓練實施和訓練評估,來強化人員的知識技能或態度,繼而提升未來的工作績效。其中的差別,在於訓練的焦點在現有職務所需要的才能,而發展則著重在未來職涯發展所需要的才能。
換句話說,發展是為員工勝任組織其他職位而預做準備,它也能協助員工因應現職變化(例如:科技進步);相對的,訓練主要著重於協助員工改善目前工作的績效。
企業實際的做法,可以「領導發展」、「核心人才發展」為人才規劃與發展的主要核心,以員工的興趣、價值觀、優缺點,來做為發展規劃的依據,並設計對管理者的發展路徑,以發展員工的四大途徑:教育訓練、才能評鑑、工作經歷、人際互動,而透過訓練規劃與過程,主要達到「彌補差距」的目的。
訓練之前,必須根據工作說明書與工作規範,確認員工所有能力與工作所需能力之間的差距,訓練的目的是要縮小這個差距,讓員工達成或超越工作目標,提升工作績效,進而同時達成組織經營目標與員工發展目標。
有些訓練是為養成改善(Improvement)的能力,用以改善目前的工作績效,達成革新(Renovation)的能力,用以改造目前的工作績效,達成革命(Revolution)的工作目標。訓練與發展能使員工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與變革,以適應環境的變遷。
效益不彰的訓練最貴
「訓練很貴,不訓練更貴」,這是許多專家強調的訓練重點;然而,在企業資源運用錙銖必較的今天,或許還得加上一句「效通不彰的訓練最貴」。如果無法對訓練課程進行效益評估,持續舉辦無法提升工作績效的訓練,無疑是一種浪費。
訓練課程的四大層次,即「取得知識」、「熟習技術」、「改變態度」與「創造績效」,在訓練課程安排前,要先釐清訓練的主要目的,想要達到什麼樣的層次,這攸關著課程時間、內容規劃與成本,更決定受訓員工所獲取的,是知識的學習、技術的養成,還是態度的轉變。
然而,訓練的實施並不意味訓練目的的達成,總是存在著學習與執行之間的鴻溝(Learning-Doing Gap),很多企業花費數以萬計的訓練費用,傳授的技巧與方法卻乏人問津,直正被執行在工作上的少之又少。
學員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或能力運用至工作上,提高相關工作績效,即是所謂的「訓練移轉」。影響訓練移轉的因素,可歸納為「情境」與「個人」兩大因素,前者包括「組織」與「直屬主管」,後者則包含「意願」與「能力」兩個層面。
知能行落實訓練所學
領導大師肯.布蘭佳(Ken Blanchard)等人於《知能行!》(Know Can Do!)一書中提到,要想徹底精通某件事,應把重點放在幾個重要的觀念上,長時間不斷反覆,全心全意浸淫於其中,同時不斷擴展相關的想法與技巧,其中,間歇性的反覆是最大的關鍵。此外,很多人接觸到新事物之後,前沒有後續的追蹤計畫,很快就會恢復舊有的習慣;因此要有持續的備遵蹤計畫,才能真正落實所學。這時需要主管透過明、示範、演練、觀察、讚美進步或重新指示,讓員工能自發地執行新學會的知識。
行為習慣的養成,應該經過不斷的練習,而不是學理論,接受知識後要付諸實行產生效果,這樣的訓練才會有效。很多企業對於訓練,總是希望不斷開發新課程,讓員工學習各種新知,卻忽略了知識需要落實的重要性。
美國德州達拉斯葛羅特顧問公司(GROTE Consulting Corporation)董事長兼執行長葛羅特(Dick Grote)也建議,為了把訓練成效拉到最大,在訓練結束之後,主管可以請員工教導同事在訓練課程車所學到的重點,讓員工現學現賣,立刻使用,加深他們的學習印象;另外,請員工繳交學習心得報告,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訓練與發展是企業的價值、資產及競爭力,已由被動的配合功能,轉為積極的開發功能。但別忘了,訓練是發展的重要一環,不要誤把訓練等同於發展計劃,訓練後還須在工作中落實所學,才能讓訓練發揮最大效益。(文/方正儀)